最近,南宁市兴宁区朝阳街道华东社区各族居民欢聚一堂,开展“传承文化 共庆中秋”活动。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制作冰皮月饼,现场笑声不断,氛围轻松愉悦。
近年来,兴宁区坚持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融”字上持续发力,通过培育治理力量、深化联创联动、强化资源整合等举措,推动基层民族事务治理高效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培育治理力量,优化“融”的环境
“自从有了‘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免费维修电器、义务理发等便民服务多了起来,社区环境也更好了。”说起社区治理情况,在民生街道兴宁社区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回族居民海韵娟脸上露出笑容。
兴宁区探索建立民族团结与社区治理深融合模式,健全居民小组、业主委员会等小区自治组织,组织各族党员群众成立“能帮就帮”互助协会、“老妈妈”巡逻队、“老友帮帮团”、“红石榴”志愿服务队等志愿组织。在此基础上,兴宁区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管理,通过党组织牵头、干部带动、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帮助各族群众解决邻里纠纷、就业就医、落户入学等问题。
兴宁区还在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地方组织成立“族老”矛盾调处中心和调解室,吸纳退休村(社区)“两委”干部、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等担任“族老”,帮助调解矛盾纠纷。“现在睡觉不再被吵醒了。”曾因生活噪声苦恼不已的三塘镇嘉和社区居民陈女士,很感谢“族老”调解员的帮助。
“族老”调解室成功化解一起邻里纠纷。凌舒怀 摄
深化联创联动,凝聚“融”的合力
今年4月,南宁市虹桥小学迎来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等地区的考察组。考察组调研了壮族“麽乜”娃娃制作、南宁民俗剪纸等和美教育校本课程,见证了新城区山水小学与虹桥小学结成“民族团结进步手拉手”共建学校。“加强民族地区校与校的沟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谈到结对共建的意义,虹桥小学党总支书记黄菁菁说。
兴宁区以党建共建为纽带,与内蒙古相关地区签订跨区联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及共同开展三项计划活动协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动联创合作协议,通过实施党建引领跨区域联动发展规划,加强经济合作交流,推出旅游互惠政策。2023年以来,兴宁区已为多个来自内蒙古、江苏、西藏、新疆等地的考察团队开展互观互学互鉴活动。
此外,兴宁区主动打破隶属关系和区域限制,探索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制度,建立健全共驻共建机制,依托“一月一主题”、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推进“五个家园”建设。
强化资源整合,营造“融”的氛围
“壮(壮族)维(维吾尔族)两族并肩亲,万里同心襄伟业。”在民生街道望仙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居民心声墙上,一张纸上写着这句话,还配有维吾尔语翻译。这是居民钟洁贞和努尔帕厦·买买提·依明的共同心声,寄托着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愿望。
兴宁区统筹各方资源,采取盘活小区闲置用房、与物业服务中心共享、借助亭廊广场布设等方式,建成35个“全人群”“一站式”小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宣传教育、业务办理、休闲娱乐等服务。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兴宁区建成11个“民族之家”,在室内展示各族文化瑰宝和各族群众书法绘画作品,并开展庆祝三月三、古尔邦节等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流互动。
同时,兴宁区整合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惠民资金和上级下拨资金,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等多个宣教服务阵地,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表演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相互了解、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