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五塘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五塘法庭”)临时停电,法官担心法庭内太热,影响当事人情绪,便把办公桌搬到法庭外的树荫底下,招呼双方当事人坐下。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考虑到双方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法官决定对该案进行调解。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原告最终同意给予被告两个月的还款期限,被告亦同意按原告主张的期限还款。
“树荫底下开庭,太接地气了。”看着汗水湿透了法官的衣服,双方当事人充满感激。
五塘法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提供专业法律服务,让每一次司法行为都更加扎实为民。
“族老”调解架起和谐桥
9月1日早晨,在五塘法庭族老调解室里,法官凌伟东向穿着民族服饰的“族老”韦如椿介绍一起抚养关系纠纷案的案情。
滕某娟与韦某元育有一女,夫妻俩于1983年收养了养子韦某安,并签订了抚养继承书。因感情不合,1995年滕某娟、韦某元夫妇与韦某安达成调解协议,解除抚养关系,但韦某安仍落户在滕某娟家中,韦某安也赡养过滕某娟。现在,由于征地引发土地款分配问题,双方争执不休。无奈之下,滕某娟遂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与韦某安的抚养关系。
按照法官指导的思路,韦如椿结合民族风俗,先从同姓本族入手,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摆事实、讲道理、论人情,劝导双方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好纠纷。双方冷静下来后凌伟东趁热打铁,提出调解建议。最终双方表示愿意考虑该建议,庭后再做答复。
2011年,五塘法庭率先建立村镇“族老”协助审判的纠纷解决机制,为群众提供了公正、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五塘法庭受理的1003件案件中,族老协助审理、调解的案件达到500余件。
如今五塘法庭进一步扩大“族老”来源范围,将凡是群众认可的“能人”,都纳入“族老调解”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化解矛盾纠纷的民间力量。
“‘族老调解’是诉源治理的生动实践。”兴宁区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秦戈兵表示,下一步,五塘法庭将不断延伸司法审判职能,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打造新时代案件诉前化解的“五塘样板”。
巡回法庭打通“最后一公里”
五塘法庭负责3个乡镇,辖区共有9个社区25个行政村。一些山村路途偏远,来一趟镇上不容易。五塘法庭充分发挥巡回法庭的优势,将审判职能延伸到最基层,按照“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调解”的便捷原则,实现了案件“快立、快审、快结”。
兴宁区三塘镇四塘社区张村三队因一地二租产生纠纷,涉及十余个承包户。3月22日,五塘法庭法官背着法徽,主动上门开展巡回办案。经过实地查勘土地现状,了解双方想法,法官制定了调解方案。最后在法官和“族老”的共同劝解下,各方重新就土地使用达成共识。一起土地租赁纠纷就此得到化解。
五塘法庭庭长刘慧玲告诉记者,将法徽背进社区,将法庭搬入群众当中,在方便群众参与诉讼的同时,也拉近了法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助推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回应民生期盼,五塘法庭不断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目前,五塘法庭设立了“法治保障乡村振兴”坛棍巡回法庭、“法治保障乡村振兴”那安巡回法庭、“十里花卉长廊”生态旅游保护巡回法庭,为建设平安乡村、生态乡村、文明乡村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疏通堵点破解“送达难”
人难找、送达难,是基层法院常常遇到的一大难题。五塘法庭管辖区域内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员流动大,也不例外。
五塘法庭积极探索案件送达新机制,多措并举破解人民法庭“送达难”问题,提升审判效率,赢得了群众口碑。
“找了两年多都找不到的当事人,没想到你们竟然能将起诉材料送达,太厉害了。”南宁市的韦律师对自己代理的案件能如期开庭感到不可思议。
2020年9月,五塘法庭依托兴宁区法院集约送达平台率先在全区人民法庭实现了电子送达,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文书的送达效率。
为了缩短审理周期,五塘法庭还成立专门的送达团队。今年以来,五塘法庭受理案件1039件,涉及送达案件材料数约3000人次,其中采取电子集约送达864件约2300人次,非公告送达成功率超过93%。
由于五塘法庭辖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村落纵横,有时电子送达也不一定奏效。对于电子送达和邮寄送达不到的当事人,干警依靠“族老”带路,进村入户直接送达法律文书。“族老”还可以提前了解当事人情况,事先介入开展调解工作,缓和矛盾。今年以来,五塘法庭依靠“族老”协助送达法律文书102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送达周期缩短了,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案件,而且也加快了结案的进度。”凌伟东对于送达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深刻的体会。
破解送达难,助推审判质效。2021年至今,五塘法庭收案数同比增长24.79%,结案721件,结案数同比增长44.2%,法官人均结案数240件,远超全区法官平均结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