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两会特别节目《公平正义新时代》聚焦兴宁区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对该院引入“族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行了深入报道,展现了兴宁区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生动实践,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的充分肯定。
一场因噪音作业产生的邻里纠纷
2021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塘镇人民法庭。
这一天,壮族人、“族老”调解员青浩钦正参与一起邻里纠纷的调解活动。身着壮族特殊服饰、头戴帽子,青浩钦一出现,就吸引了大家好奇的目光。
“族老”是当地群众对同族长辈或村中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近年来,兴宁区法院五塘法庭逐渐把“族老”这一本土司法资源引入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之中。
在族老的调解下,原被告敞开心扉。原告王宇(化名)把困扰了自己一整个暑假的事一一说了出来。王宇说,她的痛苦是从2020年7月3日开始的。那天,她第一次听到了电锯声。她发现楼下新开了一家修车店。接下来,不定时发出的修车声让王宇寝食难安。
王宇担心和楼下修车店的人起冲突,所以没直接去找他们。7月12日,她发信息给小区物业罗经理,还发了自己录的噪音视频。几天后罗经理说,他们带了分贝仪去现场测量,发现修车时的工具噪音达到了101分贝。
王宇家住高层,按说,楼下修车声到她这儿已经是减弱的了,可王宇还是觉得无法忍受。为了避免主观臆断,王宇也去买了一个分贝仪,在自家窗口测量,结果测出69分贝,达到了噪声标准。
那之后,王宇多次和物业反映情况,没什么实际效果。她又拨打了政府服务热线。兴宁区环境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给修车店发出一份“环境污染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修车店立即停止产生噪声的加工作业,消除噪声污染。但王宇说,修车店打起了游击,一有人来查就收摊,实际的修车声不减反增。之后,王宇又陆续找到城管部门、工商部门,还报了一次警。
种种方法都尝试了却没用,王宇最后想到起诉。查阅一些资料后王宇发现,楼上楼下属于相邻关系,她可以基于相邻权,要求消除噪声妨害。2020年9月底,王宇到法院提起了民事诉讼,同时提交了上百段拍摄的楼下修车的视频。
王宇提起诉讼后, 法院通知了被告、商铺业主刘甜(化名)。
刘甜觉得很意外。她说,自己的商铺也是租给修车的李师傅不久。她和李师傅打过几次交道,觉得对方踏实本分。刘甜倒是几次听李师傅诉苦,说自从开了修车店,王宇就总来“捣乱”,像是成心和他过不去似的。
李师傅还提到王宇也有一些不妥的做法,比如在他们店门口扔垃圾,还在地上写“吵”的字样。
此前,刘甜没和王宇直接沟通,只是听李师傅说了这些不愉快的事儿。这次王宇起诉后,刘甜才看到了一些证据,她说,有些事在传话过程中被曲解了。
见到王宇、刘甜都有调解的意愿,法官在开庭后,组织了调解。
“族老”调解妥善化解邻里纠纷
调解一开始,王宇就向刘甜道歉。她说,整个暑假,她的睡眠时间每天只有六小时,休息不好,情绪也很差。后期又跑了多部门,问题却得不到解决,最后出现了丢垃圾的事。她说起诉之后,在法官的帮助下,她已经和刘甜见面沟通了。刘甜也督促修车店李师傅做了整改,现在很少再出现刺耳的声音。
刘甜又说,以后会在租约里直接体现“不得噪音扰民”,王宇表示很满意,当庭撤诉。
王宇的困扰解除了,刘甜心头的大石也移开了。青浩钦说,此前他更多的是调解村里的纠纷,随着社会发展,高楼大厦建起来了,楼上楼下因为噪声、排水、采光等方面的纠纷也产生了。事虽小,但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法官李寒介绍,面对邻里纠纷,他们尽可能地使用多元调解,不仅可以更快速地解决纠纷,让当事人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也有助于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原被告之后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