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看法院,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视角,这种视角很独特,看待周边的事物,可以更感同身受,可以有一种更客观的视角。
个人发展是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的,法官个人的变化始终围绕着法院的中心工作开展。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在法院系统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其实在刚启动的时候,不像后勤部门的同事那样身处建设一线,起初觉得智慧法院建设只是硬件建设,书面材料、到庭当事人和证人证言、现场签字笔录,林林总总,还是最传统的审判方式最为实用可靠。未曾想,当这一天“黑天鹅”降临:当法院有一天不能开放,这些传统的方式又怎能完成法官的日常工作呢?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就这样突然降临,疫情肆掠到当事人无法到场、自己必须得使用网络庭审的时候,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智慧法院建设的成果是如此的迫切。实质不变——还是一样的庭审过程,还是一样的程序,但使用网络庭审这一“智慧法院”建设的最新成果,就让不能到现场的各方当事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第一次开庭时,我还略显生疏,但当让双方当事人借助手机扫描二维码完成签字手续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网络科技的便利。全程录音录像,当事人签字过程通过触屏输入完成,让“不可抗力”不再成为拖延正常办案的一个正常事由。其实,刚开始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一方当事人找不到签名扫码、又比如一些当事人认为网络庭审就是走个形式,在家、在田间地头或是在路上都一样,我就遇到了当事人骑电车便参加网络庭审的情况。坐在审判席上的我们有时也会无奈。
但这些突发情况都只是个例,绝大部分当事人和律师对特殊时期的举措是理解的,经过我们电话提示后很好地完成网络庭审操作。
一起被告疫情期间滞留加拿大的承揽合同纠纷案件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为了更好地应诉,被告多次就跨国网络庭审设备调试中出现的图像文字延迟问题联系我们协调解决。这次庭审过程中,尽管依然出现了声音与画面不同步、证据展示不清晰等问题,但当事人又主动通过微信传送照片等形式对不清晰证据予以补强,从而让这场跨国网络庭审顺利完成。其实,我们有时候也是被法律共同体中的每一份子面对特殊时期的应对所感动,在特殊情形下不是以“不可抗力”为推托,而是主动面对。其他人都这样,我们作为法官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主动适应新形势呢?
如今,疫情防控形势逐渐趋缓,法院又重新开放,似乎庭审又回到了先前的节奏。我似乎还是同一个问题——“当下一次类似的突发事件降临,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的现实已经让智能通讯设备成为当下中国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有幸见证这样的变革,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正在“智慧法院”建设涌流下被层层打开,我们就需要毫无保留地使用,主动改变原本熟悉的审判方式,将智慧审判与当事人的生活习惯更好地结合起来。人近中年,我日趋疲惫的身子不足以如年轻法官那样想象未来,但因为法学兴盛、智能前行,我们会得到曾经不可求的选项——依靠“智慧法院”建设的选项,心里有火、眼里有光,运筹帷幄三尺法台,据法决胜千里之外,才能让法律共同体中的每一份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