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建设工程顺利吗?遇到什么法律方面的问题?”“要树立拆迁红线意识,坚决做到传统景观不减配、增设建筑控制高度、不破坏规划街区风貌特征和不破坏老南宁传统历史文化。”8月11日,南宁市兴宁区法院历史文化保护巡回法庭在高峰社区居委会召开拆迁建设法律咨询会,法官现场为拆迁建设工作人员讲解法律问题。这是该院特色司法服务县域经济的一个生动场景。
发展县域经济“硬实力”离不开法治“软环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城建拆迁、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矛盾相对集中,对法治的需求空前强烈。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法院如何找准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点”?兴宁区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开展特色司法服务,以设立巡回法庭的形式,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扶持企业的“法律服务队”
兴宁区朝阳商圈被誉为“广西第一商圈”。自兴宁区开埠以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而今,随着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投资者更是纷至沓来。
“14417”和“34855”,这是截至7月底在兴宁工商分局注册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字。这庞大的群体,就是兴宁区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然而,由于市场因素影响,企业和个体户发展参差不齐,法律纠纷层出不穷。
3月3日,兴宁区法院“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巡回法庭”在兴宁区工商联正式挂牌成立。这个巡回法庭的成立,正式开启了该院加强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平等保护产权工作。据统计,成立至今,巡回法庭审结案件155件,进企业开展法律知识讲座1次,与辖区企业管理者召开联席会议3次,向辖区企业提出司法建议2次。
在执行工作中,巡回法庭充分利用司法重整制度,一方面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考虑被执行企业的生存,对经营暂时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司法保护,让一批企业通过重整获得新生。
最近一起涉农执行案件中,法官专门制定针对涉案公司的执行重整方案,成功引入第三方投资,确定监控体制,确保法院与申请执行人能够持续、及时、准确地了解生产状况,基本实现了对该企业的初步挽救。
守护青山绿水的“法律卫士”
进入兴宁区三塘镇,只见连绵起伏的丘陵覆盖着五彩斑斓的花卉苗木,一路鲜花烂漫、美不胜收,“十里花卉长廊”由此得名。兴宁区以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为重点,推动“十里花卉长廊”片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积极打造现代都市生态田园新区。
为保护生态环境、规范旅游秩序、维护游客合法权益,4月12日,兴宁区法院“十里花卉长廊”旅游巡回法庭在南宁市嘉和城游客服务中心挂牌成立。该巡回法庭一方面积极守护绿水青山,联合刑事审判庭凝聚合力,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资源和环境污染犯罪;另一方面,针对旅游纠纷案件中作为一方主体的游客,多为外地当事人,流动性大,驻留时间短等现实情况,法官创新服务保障举措,建立“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实行受理、立案、开庭、调解、裁判、执行“一站式”服务,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该巡回法庭共判处破坏那考河生态环境资源犯罪12件15人,打击了罪犯的嚣张气焰;开展相关普法活动3次,接受旅游纠纷相关咨询109人次,解决纠纷21件。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助推器”
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游人漫步在兴宁区时,为这里人杰地灵的历史底蕴由衷赞叹。而背后,来自兴宁区法院的司法推手,使历史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的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兴宁区的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和金狮巷、银狮巷被称为老南宁的“三街两巷”,集中了南宁市60%的自治区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南宁·三街两巷”改造项目于今年被列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重点工程,将被打造成为以明清岭南民居及近代骑楼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依法推进“三街两巷”重点工程的拆迁和建设工作。兴宁区法院于6月8日挂牌成立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巡回法庭”。
“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有数千户居民需要拆迁,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在兴宁区政府的努力下,经过巡回法庭周到细致的司法服务,拆迁签约率已完成99%以上,没有一户进入法律程序,也没有一户需要强制拆迁,实现了和谐搬迁。
自“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保护巡回法庭成立以来,法官已累计向当地群众提供专场法律咨询9次,发放历史文化保护宣传资料1000份,调处相关纠纷11起。为有效解决日益上升的消费者维权案件,8月4日,兴宁区法院又设立了“朝阳智慧商圈消费者权益保护巡回法庭”。
实践证明,各个巡回法庭“自选动作”各有特点,特色服务不折不扣,成为兴宁区法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张张“法治名片”。“下一步,我们要立足审判职能,完善和改进巡回法庭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司法特色服务,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各项工作发展。”该院院长罗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