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有家族集体包粽子的风俗。粽子,带给我永远是最美好的回忆。因为今年回不了家,父母便把亲手包的粽子邮寄了过来。常在想,现在经济发展了,城市和网络给了我更多的选择,它将各地的美味粽子一股脑地呈现在自己面前,自己选择的余地也更多了,但却依旧少了儿时的味道和浓浓的乡愁。
常想起过去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的情形:糯米是在端午前两天由父母早起后浸泡煮好的。而老家河边,生长着密密麻麻的粽叶。于是,一家人会沿河而行,摘下最新鲜的叶子,再捆成几大扎挂在家里的墙壁上,任其自然吹干,再在烧柴的老铁锅中煮好。那时候还小,不懂得离家的痛苦。家近在咫尺,就如同粽叶一样触手可得。
曾经的记忆中,一家人包粽子的活动都是在午饭小憩后,父母会从厨房中端上一锅浸泡得发白的糯米、一锅油绿得发黑的粽叶、一捆棉细绳、一大碗提前卤制好的五花肉和一大碗蒸板栗,就等着心灵手巧的人将他们融为一体。
包粽子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凑在一起说说话,聊一聊家常,即是幸福。于是,我会在父母的唠叨下将两片粽叶折叠好,形成窝状,然后舀一勺米,一勺肉,再抓三四个板栗,最后捆绑成四边形,一个粽子这样就做好了。那时候,我在一边包粽子,妈妈就会在身边看,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指导。在她眼中,仿佛每一个粽子都是一个艺术品,其角度、弧线都必须恰到好处。
然而,这还只是包粽子的第一步,当一个个粽子包成形后,爸爸和帮工的三叔就开始烧水煮粽子,这又是一个大工程。每到这一步,都已是华灯初上之时。还记得那时的我特别喜欢吃刚出锅的粽子,总是端着小板凳垫脚,扒开刚掀锅的热气去拿一个妈妈特意为我包的、里面板栗放得特别多的小粽子。当浓浓的粽香混合着蒸板栗特有的甘甜塞进我的嘴里,那跳跃在牙齿缝隙间的熟糯米和融化在味蕾上的五花肉,仿佛家族凝聚在一起的思念与乡愁弥漫开来。
做好的粽子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带着粽子走亲访友的过程也是联络感情的过程,走进亲友的门,闲聊几句就递上四五个粽子,亲朋好友家中便在这份情谊的升华之下犹如清风吹拂,百花盛开、芳香四溢。
如今,自己长大了,虽然回不了家,但一想到家乡父母依然在延续着包粽子的传统,一想到父母又一次将粽子从千里之外的老家寄到南宁,这份远方家乡的水土就会凝聚在小小的粽子里面,一家人便又团圆了一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