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广西法官学院大报告厅,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蒋惠岭所长在掌声中缓缓步入会场。
现场人山人海,在与会者翘首以盼的目光中,蒋惠岭所长开始了今天的讲座。
我也是慕名而来的,只为他作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的风采:
——理论上,从翻译研究域外小额诉讼程序相关著作到研究公开审判的理论根基、现实难点与本土经验,从研究纠纷解决机制与司法效率的提高到探究域外ADR的制度、规则与技能,尽显蒋惠岭所长作为一名法律学者把脉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业务中,从最高院研究室调研人员到司法改革办公室,再到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历经三大高端平台打磨锤炼,蒋惠岭所长对司法改革的“体制性”和“基础性”特性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在此之前,我见过他一次,那是在全国法院第二十七届学术讨论会上。
当时,蒋惠岭所长作为分组讨论的评议人,对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的程立武法官所做的《法官如何找法:法律发现的失范与规制》进行点评,阐述了自己抑制“造法”,扩张找法与限制审判权,扩张诉权相得益彰的观点,极大地扩展了我这位来自基层一线法官的理论视野。
为了再一次能感受学者型法官的风采,我提前一天就向单位领导请好假。
早上七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从市中心的建政路到东郊的五合广西法官学院,颠簸了一个多小时。但能够赶来聆听蒋惠岭所长的讲座,我感觉还是很值。
司法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是今天讲座的主题。
从介绍台湾地区法官任前司法训练到探讨未来年轻法官职业憧憬与不安;
从介绍最高院巡回法庭运行情况到展望跨区划法院的蓝图愿景;
从回顾中央深改组24次会议纲要到阐述司法改革十大领域目标与进路;
……
碎片信息,从零到整。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完整地展示出他在法律适用方法领域的深厚底蕴。
台下,我认真听讲,记得很细,收获颇多。回想往昔,在我步入司法调研的初始阶段,蒋惠岭所长的理论成果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启迪:
拿来他的《上下级法院关系改革的思路》和《司法权力地方化之利弊与改革》等文章着手研究,我逐渐构筑起研究地方行政法院设置的基本理论知识框架体系;
借鉴他的《司法透明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和《重提民事诉讼中的“庭审中心主义”》等文章理论精华,我开始找到打开探究职业调解这一全新领域大门的钥匙;
重温他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再认识》和《浅谈司法裁判与法律解释方法》等文章,我初步阐述出尊重司法规律的基层经验,得到了院领导与同事的一致认可。
是的,短短四年,自己在法学实务研究中获过不少的奖,也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维模式。虽小有成就,但更多的是不足与差距,也需进取、更需涅槃。
包容批判,海纳百川。这就是蒋惠岭所长作为学者型法官的风采。
感悟学者型法官的风采,经过四年的辛勤耕耘,我收获了成功与喜悦。
感悟学者型法官的风采,我也将继续扎根基层,适应更快,成长更好。
感悟学者型法官的风采,我对未来的憧憬,如同这包容批判、海纳百川的学术精神,繁花似锦。
二0一六年六月二十四日于广西法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