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06年11月25日谢某的家婆周某与杨某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由周某将合同项下的房屋转让给杨某。合同签订后,杨某于2006年12月1日取得由政府部门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并已实际使用房屋。谢某向法院提起合同无效之诉。法院审理后判决周某与杨某签订的转让合同无效。判决生效后,谢某又提起析产继承纠纷之诉。法院审理后判决房屋归谢某所有,该判决于2009年1月5日发生法律效力。政府部门于2011年6月24日决定注销杨某持有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杨某不服该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经法院判决维持政府部门作出的注销杨某持有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决定。该判决已于2012年8月3日发生法律效力。
2013年5月7日谢某提起财产损失赔偿之诉,认为法院已判决讼争房屋归其所有,但被告(杨某)没有合法依据,长期占有其所有的房屋,应构成侵权,故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占用讼争房屋造成的损失72000元。被告辩称周某和谢某(原告)均未向其交付过房屋,其也没有占用过该房屋。且依照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其持有房屋《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屋属其所有,在其持有的《国有土地使用证》被撤销前,即使占有该房屋也是合法占有,并未侵犯谢某的合法权益。虽然原告依据生效判决于2009年1月5日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但是在另一行政判决中才确定被告持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被依法撤销。因此,被告认为在该行政判决未生效之前即使其占有、使用该房屋也属合法占有、使用,故原告诉称被告占用其房屋,对其房屋构成了侵权,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没有法律依据。
【案件焦点】
自原告取得讼争房屋所有权之日起至原告实际占用讼争房屋之日止,在此期间被告是否占有本案讼争房屋;若占有,是否属于合法占有。
【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于2006年11月25日与周某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后杨某据此于2006年12月1日取得政府部门颁发的讼争房屋的《国有土地使用证》。而谢某经由另一生效判决于2009年1月5日取得讼争房屋的所有权。在谢某取得讼争房屋的所有权前,杨某已实际占有、使用讼争房屋的事实明确。在另一执行案中,杨某作为案外人于2011年8月16日向法院递交《异议书》,指出讼争房屋一直由其管理和使用。由此可见,直至2011年8月16日止,讼争房屋仍由杨某管理和使用。至于自2011年8月17日起至执行终结的2013年1月23日期间杨某是否占有讼争的房屋,依据现有证据确无法查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规定,结合杨某在此期间前一直管理和使用讼争房屋的事实,杨某应对其在此期间并未占有讼争房屋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现杨某并未就其该项主张提出充足证据加以证明,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依法推定自2011年8月17日至2013年1月23日期间杨某占有本案讼争房屋的事实。
根据已查明事实,谢某依据生效判决于2009年1月5日取得讼争房屋的所有权;而另一生效行政判决(2012年8月3日发生法律效力)确认杨某持有的《国有土地使用证》被依法撤销。生效判决具有既判力,应依法确认本案讼争房屋于2009年1月5日起归谢某所有的事实。但是由于杨某并非谢某诉周某析产继承案的当事人,无从知晓其持有土地使用证的房屋已归谢某所有这一事实,故在其持有的土地使用证被生效判决确认撤销前(2012年8月3日前),其占用讼争的房屋并无不当。自2012年8月3日至2013年1月23日期间,杨某明知其持有的土地使用证已被生效判决确认撤销,其继续占用讼争房屋,缺乏正当理由和法律依据。
据此,法院在据实查明原告谢某租金损失的基础上,判决被告杨某向原告谢某赔偿相应损失。
【评析】
在本案之前,围绕讼争房屋已引发一系列民事、行政诉讼和形成执行案件,在上述相关案件中所形成的相关证据,应当作为本案的辅助证据,某些证据甚至是查明本案事实的关键。因此,诉讼过程中,法官查明事实准确与否关乎论理说法是否妥当。
我国《物权法》规定,权利人可因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取得不动产物权。在本案中,谢某依据生效的裁判文书于2009年1月5日取得讼争房屋的所有权。但是,杨某并非作为确认谢某取得讼争房屋所有权的当事人参加诉讼,也无证据表明杨某明确知道该案的判决结果,且此时讼争房屋的土地使用权仍登记在杨某名下,杨某在其持有的《国有土地使用证》被依法撤销时才对讼争房屋的物权消灭。故应认定杨某在撤证前对该房屋的占有属合法占有,谢某要求杨某自其取得房屋所有权之日起赔偿租金诉讼,缺乏依据,法院不予采纳。法院的上述判决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同时注意避免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